“ 国鸣投资
一场春雨,能唤醒一朵朵花;一本好书,能唤醒一颗颗沉睡的心灵。
”
轻松愉快的笔触,欢快活泼的语言,是《大湾风起恰少年》给我的初印象。富有童趣的描述,由中国元素构成的一幅幅精美插图,使整本小说令人耳目一新。阅读时,书中扑面而来的少年气息,更如同拂面清风,让人神清气爽,将教育途中的种种疲惫一扫而空。
是的,这就是我心中少年应有的模样——热情活泼,朝气蓬勃,心怀家国,富于创新的精神和果敢的执行力。
然而合上书本,作为一线中学老师的我,内心却升起隐隐的担忧。因为,无论是在之前我工作了十几年的乡镇完全中学,还是如今所在的县城初级中学,像书中李洋、程子涵、陈然然、李楠这样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少年已经越来越少了,甚至多年不遇。这是令我们揪心却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我也曾在教学之余一遍又一遍地追问:现在的教育怎么了?缘何越来越卷?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了?他们的活力似乎被什么封印了,陷于泥潭般的困境却不自知。
我印象中的少年,好奇、鲜活,富有冲劲和韧劲,长着一张不被欺负的脸。但实际上,我的学生常常上课两眼空洞,神情恍惚,愁容满面,下课倒头就睡。甚至从上课到下课一直伏桌熟睡,不到放学不抬头。我在学生们身上,极少看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也找不到他们兴趣的支点。他们的心是封闭的,对来自家长和老师们的忠告、建议完全无动于衷。
如果,让他们与《大湾风起恰少年》里的少年们隔空相遇,会不会有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心理学上的同辈效应会不会让他们的对话来得更简单纯粹些?我的内心萌发了让学生们好好读这本书的念头。
最重要的是,《大湾风起恰少年》的内容简单易懂,贴近少年的日常,充满生活气息,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契合度很高。书中有最能引起他们研究兴趣的科创“电动小汽车”、能解锁寻人新技能的“夜市无人机”、能上天入地的“太空种子”,又有传承千年的东方美学“非遗剪纸”、“小而美、美而精、精而深”的创新小戏曲,还有带来味觉与视觉盛宴的美食“醒狮酥”、北京胡同的美食和当地文化,更能在书中“游览”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近距离接触小象,并经历小象救人的惊险。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处于混沌状态的学生们开一扇窗,让他们去了解,在不同的地区,在繁华的大湾区里,少年们的学习与生活是怎样的。我也相信,孩子们的兴趣触发点,往往是隐秘而又多元化的。
我本意是让学生们成立阅读小分队或者开展阅读接力赛,大家共读一本书,展开一场班级阅读漂流之旅。然而,当我试着向班里几个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这个设想时,他们纷纷以要应付即将到来的月考为由婉拒了。
我深知,面对一群没时间、没兴趣阅读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觉悟与习惯,是一项持续而长久的任务,需假以时日国鸣投资,寻找契机,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突破口。
因此,我找到了小杰。
小杰是我同一个镇的老乡。五年级才转学到城里,因为不太适应,又结识了一帮不爱读书的伙伴,整天在一起混日子,基本没读过书。英语更是除了26个字母之外,什么都听不懂。晚上沉迷于玩手机游戏,白天就伏桌补觉,父母对他也无计可施。
有了“老乡”身份的认同,接班不到两星期,我跟小杰逐渐熟络了起来。我经常在课间跟小杰闲聊,发现小杰并非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他个性鲜明,有棱有角,但却缺乏目标感,因而整天无所事事。
当我把《大湾风起恰少年》拿给小杰时,他是欣然接受的。
小杰读得特别慢,也特别细,但我不催。读书需要自得其乐。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才能像呼吸一样自然。对小杰来说,读得越细越用心,越容易唤醒被生活困住的感知和沉睡的情感,乃至打开阅读兴趣之门。
几乎每一个课间,他都会主动叫住我,跟我聊与书中内容相关的事情。一开始他只是简单地将书中的人物、事件跟自己的经历联系了起来。比如,他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堂弟也叫李洋;他小时候玩遥控飞机,技术不好,飞到山上捡不回来,大哭了一场;还有,他很怀念读小学四年级时,新来的美术老师不仅会教学生剪纸,还会用一次性纸杯制作花朵……
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生活,这种联想式的阅读让小杰迈出了与文本直接互动的第一步。因为有类似的场景加持,小杰在阅读中,能对文本产生更细致的理解,获得更加丰富立体的体验,从而加深阅读的兴趣,激发更多的情感触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渐渐地,随着阅读的推进,小杰不再只是将书中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简单关联,而是开启了对文本的思考与追问。
在读完《小象奇遇记》后,小杰并没有满足于小象救人的感人事迹,而是向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你觉得那个小象救人的事是真实的吗?”我没有直接回答小杰的问题,而是告诉他英国有一部充满传奇与爱的舞台剧——《野性奔驰》(Running Wild),就源于一个大象救人的真实故事。同时,我鼓励小杰去搜索和查阅更多的资料,大胆求证大象救人是出于天性还是偶然。
果然,几天后,小杰向我科普了很多关于大象的知识。大象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记忆力和学习模仿能力都很强。最有意思的是,大象刚出生时并不会使用自己的鼻子,还是跟其它动物一样本能地用嘴喝水,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升精确操纵躯干所需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到一岁左右,才能熟练和灵巧地使用鼻子。
与此同时,他竟然向我推荐了兼具新闻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云南野生象群深度调查纪录片——《一路象北》。
临近期末,小杰终于把整本书看完了,他兴高采烈地把书还给了我:“老师,你知道吗?我最喜欢讲醒狮酥的那章,醒狮酥看起来好好吃,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跟那个李楠一样,都是个吃货。我特意去网上百度了一下,醒狮酥还是我们广东的点心,您看一个个多精致,多酷啊!可是想到制作过程那么繁杂,要是真买了,谁还舍得吃?”小杰举着打印的醒狮酥的图片,眉飞色舞道。
得知小杰和李楠一样是一枚吃货,我给小杰布置了一项个人寒假实践作业——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请你以一个地道梅州人的身份,讲述经历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传承后,那些承载着梅州乡土情怀和文化记忆的客家美食。
为了完成任务,小杰不仅需要查找客家非遗美食的相关资料,还要通过品尝挑选自己喜欢的品类,收集相关的照片,在开学初英语课上以PPT的形式展示,并讲述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了鼓励小杰,我承诺到时会充当翻译,用英语向大家介绍他展示的美食。以英语推广客家美食,进行文化输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这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小杰爽快地答应了。春节前夕,他告诉我,他打算在开学介绍客家特色美食盐焗鸡,我们老家的特产畲江菊花糕以及外婆家的丰顺留隍云片糕。此外,小杰还给自己加了一项任务,介绍客家门神画。因为寒假开始,他参加了区图书馆举办的“非遗传承润童心”系列活动,觉得很有必要跟同学一起分享客家门神,这一深深植根于我们客家人记忆中的文化符号。
我知道,这个寒假对小杰来说,会不同寻常,会因为充实而更有意义。我无比期待,开学时他会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小杰变了,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小宇宙。他眼里带着光,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虽然尚未找到明确的目标,但当他的内心不再荒芜,不再杂草丛生,离种植好庄稼也不远了。
在后来的英语课上,小杰没有再趴桌子睡觉。哪怕听不懂,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也一直盯着讲台。我在讲课的时候,也尽量用肯定的眼神、微笑的表情回应他的专注,让他找到课堂的归属感。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深知读书对一个人的学识、气质、胸襟以及视野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从小杰身上,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选对一本好书,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也更加坚定了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信心与决心。
少年应有梦,不止于心动,在小杰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也是《大湾风起恰少年》带给我最深的感悟。
或许,书中展现出的大湾区少年们的成长经历与他们独有的精神风貌,是山区孩子们身上所不具备的。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去感受字里行间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一场春雨,能唤醒一朵朵花;一本好书,能唤醒一颗颗沉睡的心灵。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来源:师道人文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国鸣投资,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